《规划》提出,到2025年底建成充电基础设施86万台,额定功率达到1300万千瓦;2030年底建成充电基础设施293万台,额定功率达到2956万千瓦,基本建成覆盖广泛、规模适度,结构合理、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,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绿色出行充电需求。
优化完善充电网络布局
建设结构完善的城市充电网络。实现各类停车场景全面覆盖。在城市道路沿线布局便捷高效的“公共快速充电网” ,在居住区推广智能有序慢充为主、应急快充为辅的“智慧有序充电网” ,在办公区鼓励建设向公众开放的“专用共享充电网”,在“三中心” 等区域建设快慢结合的“集中补能充电网”。鼓励有条件的市(州)制定建设计划,在出租车、网约车、公交车、物流车、工程运输车等领域推广应用换电模式。
建设快捷高效的城际充电网络。在高速公路、重点旅游线路、具备条件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沿线适时布局充电基础设施,有效满足电动汽车中长途出行需求。
全力推进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。新建居住区压实建设单位主体责任,严格落实充电基础设施配建要求,固定车位100%预留充电基础设施安装条件。优化升级公共区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。结合游客接待量和充电需求配建充电基础设施,到2025年,全省A级旅游景区、度假区电动汽车充电车位不低于10%,4A级以上旅游景区设立电动汽车公共充电区域,鼓励专用场站有序对外开放,提升充电基础设施利用效率。支持成都市、攀枝花市、德阳市结合农村地区资源和发展条件,围绕车网融合互动、园区重卡换电、光储充放(换)、旅游景区等典型模式和场景,申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示范乡镇,因地制宜探索充电基础设施特色发展路径。申报国家级示范乡镇数量不低于2个。持续强化行业规范管理。统一全省充电基础设施场站标识,提升全省充电服务品牌形象,分月度向用户公示充电价格(包括总的充电单价及电费、服务费分项单价) ,推动充电电费透明化、充电服务费合理化发展。大力提升行业良性循环发展能力。挖掘增值服务,鼓励在商业地产、旅游景区、公路沿线等充电基础设施场站建设综合服务驿站,配套提供车辆维修保养、娱乐休息、餐饮服务、洗车、特色产品销售等附加服务,提高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场站综合收益。成都市积极争创全国车网融合互动规模化试点示范城市,并围绕智能有序充电打造“智充之都”“智能有序充电+双向充放电”示范项目超10个。探索多场景应用示范。探索推广车电分离模式,围绕矿场、港口、城市转运等场景,支持布局建设专用换电站,促进重型货车和港口内部集卡等领域电动化转型,“光储充放(换)”一体化示范项目。在成都市建成投运城市道路路侧“充电+储能”一体化平急两用基础设施项目10个以上。提升供电服务能力和水平。开展不同场景下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密度分析,建立配电网可接入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容量的信息发布机制,引导充电设施合理分层接入中低压配电网,不断完善充电基础设施报装接电绿色通道服务,在电网接入、增容等方面优先服务充电基础设施建设,持续提升“获得电力”服务水平。提升安全防范能力。鼓励电动汽车、动力电池、充电基础设施生产和运营企业增加安全技术研发投入,提升安全技术水平,加强线上实时监测和自动处置功能,充分发挥企业级平台安全预警作用,推进跨平台安全预警信息交换共享,实现火灾、爆炸事故的高效及早处置。